黑河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教学改革和建设工程,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黑河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课程建设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发展状况
1.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长期以来,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目前,我校设置有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课程1200余门,这些课程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十一五”期间,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推动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进行课程整合、体系优化,充分吸收和应用最新的教研成果和科研成果,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建设与改革总体思路清晰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素质教育贯彻到课程改革之中;坚持“拓宽基础、增强适应性”的原则,处理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整合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了一批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建成了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准的优质课程,为学校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各专业参照教育部本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进行课程整合、体系优化,解决相关学科间教学内容重复、遗漏等问题,同时进一步增加公共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俄语、美术、音乐、体育等一批传统优势专业,充分发挥其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成熟的优势,对主干课程体系进行充分的调整与整合,已建成比较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新建专业认真吸取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课程建设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建设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3)加强教改研究,促进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教改立项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0余项,确立校级研究项目60余项,涉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双语教学、素质教育等诸多方面。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4)加大投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先后有15门课程被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3门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级精品课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建设,带动了整体课程水平的提高。
(5)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成效显著
学校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合作”的学习气氛,成效显著;资助多媒体课件制作,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近年来必修课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课时比例超过30%。学校已建成了71个多媒体教室,并改善了网络环境,为下一步的网络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校课程建设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与国内一流高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宣传工作尚需加强,精力以及经费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程教学文件单一,缺乏系统的课程建设规划。许多课程教学文件只有教学大纲和教案,未能形成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文件。
(4)同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的更新跟不上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大部分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如何利用课外和实践活动尚缺乏合理的设计等。
(5)对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不够,过分强调共性要求,忽视个性需求,存在“优秀学生吃不饱,一般学生吃不下”的现象。
(6)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多,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7)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提升档次。对课程建设的资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要通过重点课程的建设,建成一批精品示范课程,以此带动其它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8)课程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形成课程自我发展和自觉评价的机制。
(二)课程建设面临的形势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和实施为高等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一是处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期,迅速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二是处于办学结构的调整期,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实现学科协调、科学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三是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破除各种障碍和壁垒,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四是处于开放水平的提升期,拓宽国际视野,创新办学思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只有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达成共识,才能保证课程建设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当前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面临高标准办学要求的挑战。尽管学校自身发展比较快,但与高水平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二是面临现代大学制度理念上的挑战。学校原属以师范为主的教学型院校,现要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从办学理念到管理操作层面,还是从思维习惯到工作方式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与转型;三是面临高校间相互竞争的挑战。随着高考人数逐年下降,高校间竞争将更趋激烈,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以及学校排名等必将面临更大考验。这些挑战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更为重要。
当前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正由规模的竞争转化为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各校都在致力于发展优势和特色,以提高核心竞争力。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各个高校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赶超意识和危机意识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虽然我校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个别专业在我省属高校中还具有一定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在随着其它高校的加快发展呈现出减弱趋势,并且与高水平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客观地讲,各个高校起点不同,水平有高低差距。但这又是可以转化的。谁化挑战为机遇的本领大,谁把机遇同本校的实际结合得好,谁就能把机遇用好,乘势而上,赶超领先者。反之,就有可能错失良机,陷入被动,领先也有可能变成落后。
二、“十二五”期间课程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步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力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合格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评估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工作目标
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通过3-5年的建设,凡是我校开出的各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都必须达到合格课程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比较成熟的公共选修课程都要建成优质课程;每个本科专业至少建设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建设9—18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4—6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部分具备实力的课程还要建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名牌课程;加大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形成规范的网络课程。
三、“十二五”期间课程建设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做好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建设。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课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特别是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加大“专业带头人”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力度,形成学术梯队。
(二)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讲课、讨论、作业、辅导、实践、考试和教材等七个要素,要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外语能力、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新的提高。
各专业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现有“平台加模块”的基础上,按“少而精”的原则确定教学培养方案中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群,以适度为原则设置非主干课程,鼓励相关相近专业课程互选,增强专业之间通融性,按照整体优化原则,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规范。
(三)制定或修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贯彻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吸取反映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新成果,明确对学生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的要求。在大纲中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纲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课时分配等。
1.教学大纲要根据高等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科学地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重点、难点,达到体系完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适宜。
2.新大纲应增加科研新成果、新内容、新方法,清除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加强思想性和学术性。
3.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时分配、习题和参考书目及必要的说明部分。
(四)编写或选订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注重教材的选用。要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教材、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以及国外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
2.自编教材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性。要体现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精、体系新,既要涉及国内外教育科学成果,又要充分体现其在该领域中的特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匹配和资助。鼓励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加强教学辅助资料的建设。根据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和可能,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自编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和习题集等。教学辅助资料要求精选、实用,并尽可能与教材配套。
4.有实践性环节的课程,要在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编写完整、系统、能反映培养能力的实验讲义或实验纲要。
(五)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和充实与理论课程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的内容、条件和手段,每门实验课程要编制能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大纲、教材和指导书,要加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比例。通过“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启动校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建设项目,实验课教学手段的改革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以扩大学生对新技术和实验方法的了解,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对重要的实验课程(项目),均要立项建设,明确规定建设的内容。
(六)研究制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因材施教活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依据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讲究实效地选择使用现代教学方法,以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上,在学习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教师在教学上要管教管导。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避免只教不导、管教不管学的教与学严重脱节现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要以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在扩大多媒体教学比重的同时,要重视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网络教学的探索,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扶持力度,不同专业要有所区别,逐步扩大“双语”教学面,加强对“双语”教学质量的监控。
(七)制定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课程的考核方法与课程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与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相结合。每门课程要根据课程性质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考核方法,提倡考核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适合建立试卷库的课程要加强课程试卷库建设,大力推进教考分离。
1.课程的考核应遵照教学计划来执行。考核的重点是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术发展的新内容。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经同行教师认真研究、论证,建立比较科学、实用性强的试题库。试题难度、覆盖面、题型要合理。考试方法可采取开卷、闭卷、笔试、口试等方式,评分标准要科学、严格、公正。每学期期末考试要进行试卷分析并交教务处存档。
3.根据课程特点,可采用结构计分法。理论课、实践课及平时、期末考试成绩可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平时考查应有明确、科学的考查办法及评分规定。根据教学进度规定不同阶段的作业量,特别是文科课程必须有适量的读写作业和相应的质量要求,坚决克服只读不练,平时不做作业,期末背笔记的现象。
(八)不断完善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每门课程均应有课程教学评估检查办法,要制度化、科学化。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课程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院、系组织的评估检查,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定期进行建设情况检查。
(九)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有:
1.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3.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4.教材建设。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同时,转变教材建设观念,精炼教材编写内容,使选用的教材与自编教材更加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5.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四、“十二五”期间课程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管理
课程建设由分管教学院长领导,教务处履行职能管理,各系(部、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积极配合,本科各专业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教师、管理人员等全员参与。
1.教务处的职责
负责制定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实施办法、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课程建设的立项流程和课程评估验收流程、课程建设申报书等;制定学校教学改革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负责掌握、监督、审批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重点课程的建设立项审批、合格验收;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指导、协调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负责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编写课程建设简报,发文公布课程建设结果。
2.各系(部、中心)的职责
成立以系(部、中心)主任为组长的系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本系(部、中心)课程建设专家组(不少于5人),督促、检查指导所属系(部、中心)的各门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为各课程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制定本系(部、中心)课程建设规划;确定所属的各门本科课程的课程建设负责人;组织合格课程的建设、评估验收和上报备案工作;优质课程立项的初评、推荐工作;负责将本部门优质课程的网络课件上传到系(部、中心)网页内;对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要提出建设和整改措施。
3.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管理部门,还与人事、财务、科研等部门的工作有关。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切实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保障措施
1.加大经费投入和相关条件的建设
学校要不断加大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对于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校确保配套经费足额到位,学校将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投入。同时,要加强课程建设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实际使用的效益。要加强课程教学相关的条件建设,包括课程网站建设,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良好的平台。
2.改善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环境
加强资源库建设,为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搭建4A网络教学平台,为各课程的网络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为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提高课程优质资源的网络化水平,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学校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黑河学院精品课程网”建设,保证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上网免费开放。各系(部、中心)应加强和完善本部门网页的建设,保证本系(部、中心)的优质课程能上网免费开放。
3.在学院的支持下,各系(部、中心)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条件。
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实施单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的繁重任务,需要存档大量相关资料,切实做好教研室建设和管理,是课程建设工程中非常关键的基本工作,各系(部、中心)应逐步配齐各教研室的固定教研活动场所、电脑、打印机等,以便于教研室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4.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和评估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及时制定或修订《黑河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黑河学院重点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定期做好立项建设课程的检查和评估验收等工作。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建设工作不力、建设水平不高的课程,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并向全校公布。同时,课程负责人一年内不得申报教学相关项目。
5.强化责任主体,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建设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负责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落实建设任务、检查和控制建设进度、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审批及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对各级检查、评估验收负全面责任。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对于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奖励。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目标建成后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可参加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对在课程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作为提职和晋升的参考依据。
黑河学院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