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简称《纲要》)、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黑教发〔2020〕84号)(简称《方案》)精神,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龙江优秀精神。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有担当、肯作为的振兴龙江的时代新人。
二、建设目标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内容体系、教学体系、研究体系、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全校形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在所有学院、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学科专业、教研室、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建设内容
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
——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实现中国梦。
——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将以王大珩院士、马祖光院士、刘永坦院士、杨士莪院士等龙江高校优秀教师代表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龙江振兴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浪潮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 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把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 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
—— 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
四、建设任务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内容体系、教学体系等,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不断完善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一)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继续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大格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事项亲自处置,积极发挥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组建校内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二级学院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专业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主动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按照《纲要》《方案》指导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宪法法制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5方面课程思政重点内容建设,同时,结合我省实际,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三)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做好教学顶层设计与管理
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把价值引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试考核各环节。要规范教材选用制度,坚持学校党委对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和总负责制,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鼓励采用“微课”“微视频”“慕课”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要健全教师教学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利用龙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重走抗联路、青春志愿行”“传承北大荒精神、知识服务三农”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2.完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各学院、各专业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发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彰显办学特色优势的课程,积极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体现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相结合,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教育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弘扬劳动精神。
3.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
要发挥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独特优势,遵循文、理、工、教、艺不同类别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完善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内容,找准育人角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让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中,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龙江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龙江爱国主义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经典,传播红色文化;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我省、我市在“一带一路”、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机遇,增强学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培养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积极服务龙江教育发展;在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四)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师资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靠教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培养、强化日常教学课程思政训练、发挥名师课程思政引航作用、拓展校外课程思政教师资源,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体系建设。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依托龙江高教大讲堂、黑河学院北疆讲坛等交流平台,通过多渠道持续开展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构建多样化培训体系,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培训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确保覆盖全体教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各级专家组织作用,编制我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通过“课程双负责人制”、“结对子”等方式,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平台,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交叉、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鼓励和支持高水平专家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五)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研究体系
统筹学校资源,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校内教学改革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扩大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力。
(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二级学院绩效考评内容,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实落细落靠。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二级学院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评价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实质性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督导制度,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机制。
五、具体措施
(一)组织大学习大讨论
各二级学院要针对《纲要》《方案》,集中组织全体专任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进一步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要创新学习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既要原原本本地学《纲要》《方案》,又要通过名师导学、专题讲座、专题座谈、沙龙研讨、经验交流、辅导答疑、教学观摩、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深化学习效果。要做到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纲要》《方案》学习与教职工政治学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课程思政理论学习与课程育人实践相结合,确保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牵头部门:教务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二)开展教学文件集中修订工作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指导各二级学院有针对性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修订工作,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及时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把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落实到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环节。(牵头部门:教务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三)举办专题交流研讨会议
按照现行《黑河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前期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验收,同时推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负责人进行交流发言,对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进行专门交流研讨。(牵头部门:教务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四)设立教改专项
在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计划每年立项5项左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认真梳理学科、专业及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素材等,开展教学研究,做好教学设计,形成明确的教学主题内容。(牵头部门: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发展规划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五)继续建设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
全面启动第二批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推动入选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按照《纲要》《方案》要求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教案编写、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牵头部门:教务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六)完善培养培训制度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在学校、学院以及教研室等多个层面持续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牵头部门:人事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七)举办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竞赛活动
坚持“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黑河学院第八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主题,在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增加课程思政类别。(牵头部门:教务处、校工会,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八)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全面纳入本科教学任务指标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评教评课的重要内容,着力推动课程大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达成。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重要内容。(牵头部门:人事处、发展规划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九)开展系列主题宣传
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QQ、宣传栏等渠道,深入宣传《纲要》《方案》精神和教职工学习情况、课程育人情况;要充分运用学校以及社会媒体,持续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宣传成果,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立典型、树标杆、推经验、扩影响的重要平台。(牵头部门:宣传统战部,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十)选树先进典型
学校要注重示范带动、榜样引领,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学科专业、教研室,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凝练学习成果,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牵头部门:教务处,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部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健全现行黑河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以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大决策,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依托教务处、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发展规划处)和各二级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依托教务处、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发展规划处)、二级学院等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发展规划处)、宣传统战部、学校督导室督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成立专家督查组,为领导小组提供政策建议,为学校提供专家咨询,指导学校课程思政具体建设工作。各二级学院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入本单位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由二级学院主要负责同志牵头负责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学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二)给予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立项形式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三)强化正向激励
学校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考核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教学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教学名师评选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在省级项目立项推荐、专家/名师推荐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四)注重协同推广
加强党委宣传统战部、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实落细落靠。二级学院要注重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将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鼓励二级学院设立网站专题栏或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和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学校将选树培育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五)建立评价机制
依托学校督导室督导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成立专家督查组,定期督导检查和指导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附件1:
黑河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 刚 杨敬民
成 员:张焕强 车永宏 董贵杰 许海深 丛喜权
宁艳杰 王书武 安全义
职 责:统筹研究、部署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大决策,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重大问题;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经费、人员、政策协调配套,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领导小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三个工作组:
(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许海深(兼)
副主任:教务处处长、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主任、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处长、校督导室督导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成 员: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教务处副处长、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校级督导、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职 责: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主 任:教务处处长
成 员:二级学院院长、教务处副处长、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校级督导、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
职 责:负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教材选用进行政治审核,推广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究、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等。
(三)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主 任:教务处处长
成 员:二级学院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育科学学院课程论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骨干、骨干教师
职 责: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供政策建议,为校院级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家咨询,指导各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具体建设工作。
(四)课程思政建设专家督查组
组 长: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主任
成 员: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教务处副处长、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校级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职 责:负责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研制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定期督导、检查和评价各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